8/24 時看了獅子王的舞台劇,覺得有一些不同的體悟,加上之前看了余秋雨提過的莎士比亞半透明的兩難結構 ( 影音連結 ),遂決定試試看用這樣的觀點切入去思考獅子王賣座的現象。
余秋雨所提的莎士比亞半透明結構旨在說明為何莎士比亞的作品如此偉大而能傳世,他認為是因為莎士比亞的作品有著多層次的特性而能達到偉大藝術的雅俗共賞,俗如泥腿子、雅如貴族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看到的劇情架構是不一樣的,於是我想用這樣的觀點試著切入去看待獅子王的劇情。
先讓我們想想獅子王的主線劇情是甚麼,簡而言之,這是一部皇叔為了奪權而謀害國王與王子,最後王子復仇成功奪回國土的舞台劇,我相信這是一般觀眾所認識到的構造,佐以炫麗的舞台呈現及迪士尼動畫的知名度,也挺好,足以撐起一部暢銷的舞台劇。但如果我們相信半透明結構的存在,勢必可以找出另外一個更有深度的構造,這個結構在哪呢?
我認為這存在於皇叔 Scar 奪權後像周圍的人提問 : 我比國王更有智慧,為什麼我周遭的人都不愛戴我呢? 這是封建制度下身為庶子的無奈,在劇中雖然藉由 Scar 的政策失誤 (濫捕濫食)去強化 Scar 得到王位的不合理性,但最根本的一個原因是 Scar 不具正統繼承人的身分。這種正統繼承人的身分是來自先天的條件 ( 誰叫你不早點出生 ),並非來自後天的努力 ( 誠如 Scar 提到他比國王更有智慧 ) 。如果從這個方向切入來看,我們發現 Scar 變成一個悲劇角色,面臨了兩難的狀況,不管是進而奪權或退而屈居於皇位之下都是一個悲劇,在世俗架構下,我們無法設想出一個使有能力的皇叔完美的選擇,甚至先天條件與後天努力間的宿命論也可以在這裡被探討,這種種因素使這個深度的劇情架構成了一個具有力道的未知結構。
獅子王能不能成為一個偉大作品甚至傳世是一個未知數,我自己是抱持比較悲觀的看法,但至少在現今如此賣座的情況下我相信它有更值得深入探討的劇情元素,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Simba 後續展現的力道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